解开“中国结”红遍全世界的谜 黄永松从一根绳讲起

时间: 2023-09-22 12:16:17 |   作者: 江南官方体育网站

product description

  9月19日(本周六)14:30,台湾地区著名民间文化学者,《汉声》杂志社总策划及艺术指导,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论坛受邀嘉宾黄永松将做客金沙讲坛,进行题为《民间手工艺的活化与保存》的演讲。欢迎广大市民前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剧场(金博路9号)免费听讲。

  如果你关心中国民间手工艺,你肯定知道“中国结”。而黄永松正是将中国结艺命名为“中国结”的那个人。昨日,黄永松参观了非遗博览园,他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千百年在人类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这次主题为:传承文脉、创造未来。很好地诠释出非遗精髓,成都也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之都”。

  在参观几大展馆后,他专门谈到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展”的喜爱,此外,他还说成都的民间传统文化底蕴太深厚了,去整理它,就会发现它更加珍贵。黄永松说,我们中国人是最幸福的“孩子”,我们坐在一个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我们的祖先,就是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该把祖先的智慧传播出去。

  黄永松创办的《汉声》杂志创刊于1971年1月。《汉声》始终致力于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民间传统文化,奔走于民间,完成了大量的民间文化收集整理工作,调研保护了数十种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

  2006年5月2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将《汉声》选为“行家的出版品”,同年6月1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将黄永松评选为“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

  自1977年开始,黄永松在台湾地区和大陆民间,向老人学习编结技法。远古时期,人们有结绳记事的传统。古代,床头帐钩、灯笼底部、笛子都配有结饰。现代,系鞋带也是一种结艺。黄永松到过故宫,下过江南,将中国这种有数千年历史的民间编结艺术总结归纳成14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并将其命名为“中国结”,出版了《中国结》系列丛书。从此,“中国结”红遍世界,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

  黄永松说,当《汉声》决定做民间传统文化时,他曾无所适从,毕竟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选择力所能及的、相对熟悉的民间文化。于是,他们定下了选题的四个原则:中国的、传统的、基层民间的、活生生的。最后,他发现几乎家里老人都会做纽扣结,这就是“结艺”,其实民间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中国结”是个很有品德的东西,总是起到装饰、陪衬、烘托的作用,和传统的中国人一样。一个结就是一根绳子,有始有终,又总是居中开始,对称打结。结虽小,却小中见大,一根绳就是一个世界。如今“中国结”已是传统技艺中最成功的项目,至今,在全球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黄永松说,《汉声》目前已建立起拥有50个类别、56个项目的“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涉及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方面。他认为,民间工艺品并不是简单的日用品,而是文化基因的载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必须尊重。

  “百余年来,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学习西方技术,好像忘了我们自己的好东西”,黄永松谈到为何要复兴中国传统民艺时说,“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是一本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经验的著述,书中记载了很多技艺。这些年,我做了大量深入的探访,就是试图通过影像、文字去捡回这些民间技艺。”

  他认为,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民间文化时,一是要制作方便普通人使用的东西,二是要照顾手艺人的需要。不要往奢侈欲望上引导。民间技艺制作的用品,最大的特点是亲切,要让每一个人都容易接受。黄永松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长久的话题,需要很多人,所有的人,在各个角落做这个事情,尽一点力还不够,要变成一种使命,要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