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说·钮说_篆刻

时间: 2024-01-22 23:40:07 |   作者: 江南官方体育网站

product description

  “百福来仪”第六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作品展暨陈为新师生印钮艺术邀请展研讨会8月25日下午在福建博物院举行。

  从第一届的“篆以载道”到如今的“百福来仪”,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已经举办了六届。

  回望这一届届赛事,犹如座座山峰,挺拔耸立,各显其美!篆刻是一枚时代的印章,篆刻艺术的发展必然也促进印钮艺术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以“篆刻艺术与钮雕艺术相得益彰,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为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研讨会由西泠印社理事、第六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评委会主任梁章凯主持,十几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这个展的创意特别好,邀请台湾篆刻届同仁一起办展,促进两岸篆刻艺术一起发展,通过前几届的展出,艺术水平逐渐提高。

  第一,前几届的获奖者,下一届若有作品参加,能否把他们的作品作为特邀作品,单独陈列,不再参与评奖,让出获奖名额给新人,以鼓励新人。

  第三,这次看到的印钮都是以传统为主的,以后在创作上,是否可吸收一些西方的、现代的元素,给印钮创作注入新鲜活力。

  办展除了展示优秀作品,另一个目的是要提高大家的鉴赏力,学会分辨作品的好与坏。作者要有高水平,欣赏者也要有高水平,希望这个展览也能逐步的提升大家的欣赏水平。

  每次评奖都有倾向性,传统风格的获奖多大家就蜂拥去追求传统,古玺得奖多大家又都来刻古玺,变成一种倾向了。所以怎么样引导业界的发展趋势,评委责任重大。

  关于创新问题,石雕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不易,希望下一届能看到新的面貌、新的东西。

  福州是篆刻艺术重要载体寿山石的故乡,篆刻界人士都心向往之,这也是福州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篆刻展的一个地利因素。

  此次大赛设置并评选出了“创作探索奖”,鼓励一些传承经典、能入古出新,在字法、刀法、章法、边款乃至印屏呈现等方面有个性、有时代审美和探索精神的好作品。

  通过连续六届的举办,评委以责任心、包容心、学术视野和学术眼光,评选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探索和总结出一套日趋完善和成熟的评审流程和机制。

  关于篆刻艺术与印钮雕刻的融合问题,我想,这其实就是众多工艺门类如何艺术化、文人化的共有话题。

  从时间的维度上看,事实上许多工艺门类的发展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或工艺者成长为艺术家,或文人艺术家参与介入工艺创作。

  作为寿山石雕刻重要组成部分的印章薄意、印钮雕刻似乎有日益成为独立制作与审美的存在。

  未来如何不唯材质不唯雕工,如何兼顾审美与实用,如何传承明清以来经典的钮雕手法,把印章钮雕与篆刻艺术包括印文、边款从形式到内容融为一体,提升人文内涵与艺术品位。

  这些都值得思考和探索,用时代的审美理念,推陈出新,既葆有古意又蕴含时代审美特征和人文精神。

  我希望篆刻家、印章印钮创作者,在专注本体艺术的同时,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印章石是篆刻艺术的载体之一,福州的寿山石是很适合篆刻的石材,印章石有薄意和钮雕,这次篆刻展同时展览印章钮雕。

  一直以来大家都习惯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探索创作,其实两者之间多少是有相通之处,我倒希望从事篆刻艺术的能关注一下印章石艺术,做印章石艺术的也能了解一下篆刻艺术,大家都把视野打开一些,使之篆刻与印章石有机结合,提高其审美价值,增加其文化含量,相得益彰。

  欣赏印章艺术,我们一定要从:印面篆刻美、印石材质美、印钮雕刻美三个方面做,恰恰今年的这场展览把印章的三美表达了非常完美。

  关于印钮的创新问题,印章与印钮相辅相成,印钮起源于先秦古玺,至汉朝以后印钮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明清以后由于叶腊石作为印材进入印石领域,印钮艺术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现在福州工在全国印钮雕刻的艺术水平堪称一绝,对于形式上的创新之前像林飞老师等也有所尝试。其实在创新方面也要考虑到印章的实用性,印钮若雕得太刺则不实用。

  印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表达方式和内涵能够继续拓展,除了较多的圆雕方式外,还可以探讨更多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说块面的形式等等。

  我想印钮艺术应该要更有张力,符合现在新的欣赏群体以及下一代00后的鉴赏要求,应该需要更加开放的态度,除了吸收传统的技艺外,可以探讨更多新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使印钮艺术得到更好地发扬。

  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展已办六届,每次都在进步。这次展览同时举办陈为新师生印钮雕刻艺术展,二者争相夺目,展厅里感觉到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气息扑面而来。

  就篆刻讲,追星赶月,纷呈异彩。不过在刚才观展时感觉粗放的较多,文气的偏少。印宗秦汉、追明清风、取今人长、抒自家情怀,依然是今天治印的通常路数,参展者更是需要思考的,应该有能力做到不跟着展览转向。

  而展出的印钮雕刻作品,技艺精湛,赏心怡性。印钮雕刻与篆刻艺术历来是紧密相伴的。福州的寿山石印钮雕刻自明末进入高峰至今乃盛,多有高手。

  纵观百态,我觉得印钮雕刻的浑圆饱满很重要,握印手感要和顺,要惜石,不必为取巧或强调造形而过多削石。同时要讲究雕刻题材、印钮与印石占比,钮应服务于印。我个人更喜好浑圆大气的东西。

  今年的两岸篆刻展融入了印钮作品和雕刻家联展作品,这是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以往几届一些也有印钮作品参展,只是作为客串出现,今年印钮作品的展示与篆刻艺术作品相互辉映。希望下一届有更多印钮雕刻家的作品加入到这一展览中。

  针对展览,我也谈谈我的观感。第一,在展陈上显得拘谨了,空间可以再舒朗一些。第二,参展作品可以做些粗略地介绍。第三是要将新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印钮的创作,每个时代创作都要扎根时代审美,要有时代文化背景与时代烙印,希望借助这样的展览,使寿山石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寿山石有着原材料的特殊性、文人篆刻的实用性,又有观赏性、艺术性和审美性,这样赋予它的创作形式可以多样化,表现个性张扬。因此创作作品既要融入传统技法和实用精神,更要有时代审美情趣。

  陈为新勤研学,多游历,有突破,有创新,在不同的材质表达方面多有尝试。同时他乐于奉献,好学向上,突破自我,未来必将更有作为。

  艺术品的完整性很重要。印与钮的结合才称得上完整。在创新方面要与时俱进,传统求变,要有时代精神,具有时代性。

  无论是印章篆刻还是印钮雕刻,都是几百年的手艺,要把传统吃透,再到学院中去,学习一些西方的先进方法,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两个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特点了。

  先把东西做好,好到极致就是创新,创新的道路无数条,精雕细刻能否浑圆,能否文气?中国传统艺术文脉其实跟西方很不一样,我们大家都认为做到最好那就一定是新的,关键是够不够好。

  粗放、精雕,都可以很文气。很庆幸我们遇上一个好时代,能清楚看到各式各样的好作品。

  陈为新师生作品在统一的风格基础上,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相信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一定会有更多好作品出现。

  陈为新是我的徒弟,能带出这样的好徒弟,我很开心。他自己很努力,同时也兼顾团队的成长,其他徒弟在印钮雕刻方面也颇有建树。

  我创作印钮达30年,对印钮了解颇深。篆刻与印钮本来是同源,后来越分越开,渐行渐远。印钮可以创新,但印钮的创新我觉得应是观念创新,形式也很重要。

  让篆刻与印钮更好的结合,篆刻家也可以参与刻印钮,以篆刻家的学识治钮,有可能就会玩出文人钮。我自己就设想把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说”刻在一个印章上,对应三个钮,如果能尝试成功,也算是一次突破。希望印钮创作者能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使印钮早日形成流派。

  我想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只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引人注目,二是如何持久成立。美感能否持续是一个难题,多数作品在看第一眼时就已经全部展现于人了,而能否经得起回味,经得起反复欣赏,或者过十年再看又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这才是穿越时空真正的艺术。既吸引了目光,又有持续的美感,追求作品内在的合理性,持久成立。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艺术要深入,最后才站得住。表面上的创新每年都跟着流行趋势走,十年后回头看,只是原地踏步罢了。

  十几年前我刚认识陈为新的时候他就已经刻得很好了,这些年来他到各大博物馆学习,自己购买藏品临摹。磨夫慢慢积累,到时候便水到渠成,所以真正的古是常变常新,而真正的新则一定是符合古的要求。

  今年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行,这届大会标志里的“福”字就是用篆刻的形式,篆刻的影响可见一斑。陈为新团队一路走到今天很不容易。

  艺术创作要沉下来,篆刻与印章、印钮相结合,相互滋养,才能出好作品。一次展览不仅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要有内涵的延续,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变成一种品牌延续下去。

  关于创新,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与时俱进,只要符合当下年纪轻的人喜欢的都是属于创新的一面,重视相互借鉴,不断推陈出新,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从第二届开始展览就通过博物院这样的平台向公众展示,在福建博物院展览一个月后,到中国寿山石馆以及台湾地区巡展。

  而变化的是每年都有创新,像今年的主题是“德为邻”和“百福来仪”。这些获奖作品将留在中国寿山石馆继续展示给公众,同时我们也要继续提高公众的鉴赏力,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就开始抓起,希望这个展览成为一项品牌赛事,越办越好。

  海峡两岸篆刻展今年已经是第六届,六年来我一直去参加了,目睹了展览的发展和成熟,也年年都通过这一展览有所收获和提升。

  我从事雕刻三十年,今年是第一次举办师生展,这对我和参展的弟子们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在明清印钮雕刻的技法改良和历史传承梳理上,我花费了十年时间,通过赴外地博物馆学习,与学者、藏家、玩家交流,汲取养分,并借此重新审视当下寿山石钮雕创新的意义。

  这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创作,应当走向何方,才能在当代与篆刻家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位明白,现在书法、篆刻已经在一些范围内被纳入基础教育,这一块如果能做透,想通,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好的前景,让古典的钮工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也为当代钮雕的创作助力。

  首先,几位老师提到关于评选导向的问题,我们在今后的评选过程中会格外重视这样的一个问题。第二,老师们也提出把历届获奖作品结合篆刻作品、雕刻作品做一个综合展,我认为这个构想十分新颖。

  本次研讨会,大家提出的很多建议都十分有建设意义,这也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一个更新的要求。

  我相信,主办方和承办方一定会吸取精华并不断的开拓创新,让每届大赛都能打动人心并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