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故居:见证阳信公民与毛岸英的深沉友情

时间: 2024-03-26 03:03:55 |   作者: 纽扣

product description

  近来,在阳信县河流镇张集村毛岸英故居,前来观赏的市民川流不息,让这处并不大的小院分外热烈。有好几所校园安排学生团体观赏,学生们边听着解说边停步摄影,分外仔细。“期望孩子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了解其时艰苦年月,学习光芒党史,知道现在的日子来之不易。”阳信县第二试验小学四年级级部主任王洪霞说。

  毛岸英故居宅院总体布局分为北屋、西屋、东屋,共有巨细房子7间。房子依照“修旧如旧”准则进行建筑,土坯结构的青砖土墙具有典型的鲁北风格,古拙高雅。步入室内,便能够感觉到激烈的前史感。北屋为正房,房子中心为会客厅、厨房、餐厅共用,东里间是房东一家的卧室,睡的是土炕,冬季在外屋的灶台烧柴火取暖。屋内陈设的是粗陋的日子用品,如衣柜、煤油灯、军用被服等。毛岸英寓居的那间屋里有一桌一床,还有一尊正在伏案作业的毛岸英蜡像。

  据作业人员介绍,毛岸英故居于本年4月3日开馆。1977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将毛岸英住过的三间土房列为省级革新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张家集土改纪念堂”。当年毛岸英用过的一张方桌和两把木椅由县博物馆保藏。为殷切思念毛岸英同志,阳信县于2019年开端筹建毛岸英故居,这是阳信公民同毛岸英深沉情感的见证和再现,也是阳信几代人的心声和夙愿。

  毛岸英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是与妻子杨开慧的长子。1947年11月6日,毛岸英遵循“补上劳作大学这一课”的要求,随时任中心土改作业团团长康生等,乘坐一辆美式货车,通过几个昼夜的奔驰,于11月6日抵达渤海区党委驻地的阳信县李桥村。那时的毛岸英化名杨永福,高高的个子、白瘦的方脸、大大的眼睛,穿戴肥壮的灰戎衣,戎衣上5个大纽扣掉了2个,给人的感觉谦逊和顺。

  其时,毛岸英的身份是康生的情报员和联络员。依据作业进展和上级指示,渤海区党委决定在李桥村进行建乡试点作业,并在王架子村召开了专门会议。会议由区委赴阳信土改作业团团长段林掌管,张晔代表华东局农委作作业报告,刘格平代表渤海区党委讲了话。会上,咱们提名杨永福(毛岸英)为计票员。经投票选举,产生了新的乡政权。不久,依据作业需要,毛岸英与部分同志转调到阳信县张家集村,被安排在张元林家东屋偏房寓居。

  1948年3月,渤海区党委依据中心指示和渤海区土改作业基本完成状况,讨论怎么完毕土改试验,随即安排了以中心作业团、华东作业团为主,当地部分县、区、乡、村干部参与的“老区完毕土改试验作业团”,展开完毕土改和建乡试验作业。作业团下设多个作业组,分驻阳信县张集乡的沈庄、张集、小李、小刘、董家佛堂等7个村。中心作业团成员有徐冰(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心统战部部长)、张琴秋(曾任全国纺织部副部长)、张晓梅(曾任全国妇联执委、全国人大代表)、张勃川、曾彦修、于光远、毛岸英、史敬堂、贾琏、高文华、曹铁欧、邓毅生等10余人。像这样从中心直接到村庄来做大众作业的高级干部如此之多,时刻又如此之长,在渤海区前史上史无前例。

  中心作业团成员大都是资格很深的高级干部或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没一点架子,住在老百姓家,还常帮着干些家务活,乃至和老大娘一起纺线,很快就和大众浑然一体。作业团的伙房设在沈庄,往常能吃点细粮、包大包子就算是改善日子,各驻村作业组都是自己到伙房吃饭、提水,或到户外拾柴火烧水。区党委为中心作业团批了每月几斤肉的保健待遇,他们都交到伙房,让咱们一起改善日子。毛岸英的吃住也没有搞任何特别,还常常帮房东提水、扫宅院、喂猪等。毛岸英和房东张大娘一家结下了深沉友情,回中心后还写信问好。

  1948年5月,毛岸英调离阳信。他在阳信的作业经历,是他在国内革新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时间短而光芒终身的重要节点。毛岸英在阳信期间,凭仗坚决的政治信念、广博的才调学问、务实的作业作风、达观的人生态度,给阳信公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巨人之子无私无畏的崇高风仪,感触到了一个革新家庭为国贡献的前史担任。

  一座院,一座祠的建筑,均源自大众发自肺腑的一腔真情,一份敬意。巨人们以共同的人格魅力和一心一意为公民服务的情怀,赢得了民意,发明了不普通的成绩。这是老一辈革新者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去领会、去考虑、去学习。小到家风,大到治国,巨人们作出了榜样,后人更应沉思怎么修身齐家。

  一家的家风考究一个“严”字,教子严,律己严,持家严。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对待别人。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父子阔别多年,让他做的榜首件事,却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瘠薄的村庄当农人,拜农人为师。如此“严苛”,便是要让毛岸英“接地气”,让他理解自己便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别。毛岸英在阳信参与土改作业时,已是与大众浑然一体的“土八路”。

  周恩来留给后辈“十条家规”——后辈禁绝丢下作业专程来看望他,来者一概住招待所、到食堂排队买饭菜,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车辆,日子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别化等。作为一国总理,他办理着一个“咱们”,他一直把自己当作公民的勤务员,一马当先。他的做法就像一面镜子,劝诫咱们怎么掌好权、用好权,怎么过好权利关、亲情关。

  抚今追昔,每一次重温老一辈革新家的故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能取得砥砺前行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