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多名受访老师:课间十分钟不可少但安全问题困住手脚

时间: 2023-12-15 13:08:10 |   作者: 纽扣

product description

  本是校园生活正常设置的“课间十分钟”成了热门话题。近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说,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部分被访老师都认为“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但安全问题让学校和老师们感觉到很担忧,“放不开手脚”。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合肥市的城市规模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学校不断在改扩建,教室及运动活动场地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教室所处楼层高,班级人数多,给一些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带来了挑战,也有学校在努力精细管理,为学生创造条件。

  合肥市翡翠学校位于经开区,于2013年9月1日落成并正式开学,当初规划建设为九年一贯制学校,9个年级共45个班。随着附近生活小区的兴建,学龄儿童增加,仅小学就有了83个班级4000多名学生。如今校园内只能容纳5个年级的学生,六年级则借了合肥市第四十五中芙蓉分校(北校区)的教室。

  校园占地44亩,建设有4栋教学楼,现有5个年级73个教学班,共3840余名学生。“室外活动场地太小,大课间时,一点面积都不放过,精细划分,才能把每个班级安置好。”该校副校长陈龙介绍,为了能在有限的场地,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该校还去上海取经,科学设计大课间的课程。

  3840名学生,如何能快速又安全的从4栋教学楼内下楼集合?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丁文进带着班主任仔细推演,为每个楼道编号,分班级先后有序地从指定编号的楼道下楼,“一点不能大意。”

  即使需要精细设计每一个环节,丁文进仍没有限制学生活动。“安全确实很重要,但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规范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把孩子禁锢在一个框架里。”丁文进认为,闹腾,是孩子的天性,闹腾的校园是活力的表达,应该被接受。在他看来,如果课间仍要求学生“有秩序”,对学生的身体、思维都会有束缚,“阳光和运动,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让孩子们感到身心的愉悦。”

  精细化的管理,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翡翠学校特色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在飞行机器人、无人机、航空模型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七百多项。手球队多次获国家、省、市比赛冠亚军,2023年上半年,三支球队包揽合肥市比赛三个组别冠军,并在安徽省比赛中全部荣获冠、亚军;学校也获得“全国手球传统学校”称号,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手球队员。

  家长们对孩子“过度紧张”也让老师更紧张。采访中,多所学校的老师坦承,因为担心学生的安全,也怕家长因为孩子间的磕碰而“校闹”,课间希望孩子们也能安安静静的。有老师坦言:“孩子一闹腾就紧张。”

  合肥市行知小学教育集团恒通校区教师费冬梅是一位有着27年教龄的老教师。课间十分钟她一般来说都会在教室或走廊,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在她看来,几十年前的学校更多是平房或者楼层不高,孩子一下课就去操场自由活动了。现在城区学校空间存在限制,人员密集,要求老师在“课间十分钟”里更多参与和关注。

  费老师介绍,过去孩子们在学校发生点小矛盾,很多时候老师来不及介入,自己就和好了。现在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在游戏里有不愉快,就让孩子“别跟他们玩了”。“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学习,忽视了孩子在游戏和同学交往中的成长。”

  采访中,一所城区学校老师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除非自己在现场,不敢让孩子玩篮球等“有危险性”的运动。“之前有个孩子课间躺在地上玩,被另一个孩子不小心踢到了头,家长找到学校,现在还没有处理好。”

  如何能安全地引导学生多运动?合肥市安庆路第三小学大杨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志芳认为,学校应在精细化管理上多下功夫,加强课间巡护,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她也希望,家长和社会给老师更多的理解,学校给老师更多的关爱,在遇上问题的时候为老师“兜底”。“我们的老师每天7点进校,课间要陪着孩子活动,还要轮流值班午餐班和课后放心班,常常天黑才能离校回家,非常辛苦。”

  合肥市翡翠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丁文进也呼吁,孩子在校发生磕磕碰碰是集体生活的正常现象,家长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遇到事情多理解和包容,按规范流程和法律办理,不要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多些支持,非主观性错误导致的磕磕碰碰要考虑集体生活环境的客观因素再定责;社会也要包容学校,理解儿童,闹腾腾的校园需要被接受,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秩序井然、安安静静作为评判标准。

  “身体有多僵硬,思维就有多僵硬。”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全国中小学生心理科普畅销书作者林林,长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包括“课间10分钟”的争议,她认为,不管学校的体育课安排如何充分,都不能替代课间10分钟。

  林林曾接待了不少来咨询的学生,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共性有三,缺乏睡眠、缺乏运动、父母干涉限制爱好。“运动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促进生长发育,也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即使是老师最担心的冲撞,也能促进内啡肽的释放,让孩子心情愉悦。”

  在林林咨询的大量学生案例中,不管是躁动还是抑郁等心理问题,是由于没办法做到张弛有度,“上课多动,是因为平时少动。”而运动疗法则为一项非常有效果的疗法。

  她也观察到,很多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老师,也是因学校场地有限,怕学生冲撞受伤,“把安全放第一位,忽视了学生需求。”林林介绍,学生需要在产生疲劳前休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品质是20分钟-30分钟,高年级是40分钟。上课40分钟,休息10分钟,能提高专注力恢复,提高学习效率,情绪会更好。”

  “‘没有场地’确实是硬伤,如果不具备下楼活动的条件,学习能够使用音乐疗法,调整学生的情绪。”林林建议,如同劳动人民喊号子,山区山民唱山歌,学校也可以在课间10分钟,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孩子们喜欢的动漫音乐,或者为过生日的学生送上生日歌等,让孩子放松,还孩子惊喜。

  曾有一位学生在咨询过程中表示,很抵触老师在班上说“课间继续做作业的是好学生。”这也是很多老师在班级上营造的氛围,林林提醒,老师引导很重要,“尽量让学生在课间多走出教室,不要暗示‘坐在教室做作业的才是好学生’。”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快步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这是我们小时候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题目就叫《课间十分钟》。”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钱立青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政策和教师教育研究。在他看来,这篇课文中的“丰富多彩”一词,很好地描述了课间十分钟应该有的样子。

  作为合肥市人民政府特聘督学、合肥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钱立青是中小学校园里的“常客”。“有时候到学校调研、开会,听见下课的音乐声响起,校园里一下子就沸腾起来。” 他认为,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应该是劳逸结合、严肃活泼的,课堂上的“严肃”、课间十分钟的“活泼”一样必不可少。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或者只能待在教室里,不符合儿童心智发育的特点,不是科学的管理方式,尤其对年幼和一些好动的孩子也不公平。“课间十分钟安安静静的学校,未必是一所好的学校。”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成了热门话题,钱立青认为,也应考虑学校在管理上的难处。尤其是城区学校,很多人员密度大,孩子们活泼好动,课间集中活动易发生碰撞、意外受伤。 “近年来校园意外伤害事件频发,很多是在课间十分钟发生的。校园安全责任重于山,学校压力非常大,老师压力更大。”

  钱立青说,每个富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结合学校现状,因地制宜为孩子们组织策划好这珍贵的“十分钟”。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努力,家长和社会也应该给予老师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孩子在课间游戏中摔跤,或无意的磕碰,或无心的争吵等,都是人生成长的经历,家长不必过度在意与紧张,不能一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就把矛头指向老师和学校。

  课间在操场上跳房子、丢沙包、爬杆是不少家长的童年记忆。钱立青认为,学校办学规模大了,校园环境发生了变化,对课间十分钟的设计和组织也应该“一校一策”。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十分钟的时间里都在操场上活动。“一些新建学校,走廊设计的非常宽敞,设计了活动区域,在一些关键部位安装了防撞等安全设施,为学生们提供了较为安全的课间活动场所。”另外,学校开足开好体育课,用好每天的大课间,也是对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有效弥补。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但也不必矫枉过正。钱立青指出,课间十分钟属于学生的,组织也应以孩子为中心。“每个孩子性格不一样。有的想课间补一补笔记,有的想跟好朋友说说话,聊聊天。哪怕只是发呆、看看天空,也很好,都能发挥课间十分钟的功能和价值。”

  本是校园生活正常设置的“课间十分钟”成了热门话题。近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说,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部分被访老师都认为“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但安全问题让学校和老师们感觉到很担忧,“放不开手脚”。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合肥市的城市规模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学校不断在改扩建,教室及运动活动场地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教室所处楼层高,班级人数多,给一些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带来了挑战,也有学校在努力精细管理,为学生创造条件。

  合肥市翡翠学校位于经开区,于2013年9月1日落成并正式开学,当初规划建设为九年一贯制学校,9个年级共45个班。随着附近生活小区的兴建,学龄儿童增加,仅小学就有了83个班级4000多名学生。如今校园内只能容纳5个年级的学生,六年级则借了合肥市第四十五中芙蓉分校(北校区)的教室。

  校园占地44亩,建设有4栋教学楼,现有5个年级73个教学班,共3840余名学生。“室外活动场地太小,大课间时,一点面积都不放过,精细划分,才能把每个班级安置好。”该校副校长陈龙介绍,为了能在有限的场地,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该校还去上海取经,科学设计大课间的课程。

  3840名学生,如何能快速又安全的从4栋教学楼内下楼集合?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丁文进带着班主任仔细推演,为每个楼道编号,分班级先后有序地从指定编号的楼道下楼,“一点不能大意。”

  即使需要精细设计每一个环节,丁文进仍没有限制学生活动。“安全确实很重要,但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规范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把孩子禁锢在一个框架里。”丁文进认为,闹腾,是孩子的天性,闹腾的校园是活力的表达,应该被接受。在他看来,如果课间仍要求学生“有秩序”,对学生的身体、思维都会有束缚,“阳光和运动,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让孩子们感到身心的愉悦。”

  精细化的管理,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翡翠学校特色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在飞行机器人、无人机、航空模型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七百多项。手球队多次获国家、省、市比赛冠亚军,2023年上半年,三支球队包揽合肥市比赛三个组别冠军,并在安徽省比赛中全部荣获冠、亚军;学校也获得“全国手球传统学校”称号,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手球队员。

  家长们对孩子“过度紧张”也让老师更紧张。采访中,多所学校的老师坦承,因为担心学生的安全,也怕家长因为孩子间的磕碰而“校闹”,课间希望孩子们也能安安静静的。有老师坦言:“孩子一闹腾就紧张。”

  合肥市行知小学教育集团恒通校区教师费冬梅是一位有着27年教龄的老教师。课间十分钟她一般来说都会在教室或走廊,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在她看来,几十年前的学校更多是平房或者楼层不高,孩子一下课就去操场自由活动了。现在城区学校空间存在限制,人员密集,要求老师在“课间十分钟”里更多参与和关注。

  费老师介绍,过去孩子们在学校发生点小矛盾,很多时候老师来不及介入,自己就和好了。现在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在游戏里有不愉快,就让孩子“别跟他们玩了”。“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学习,忽视了孩子在游戏和同学交往中的成长。”

  采访中,一所城区学校老师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除非自己在现场,不敢让孩子玩篮球等“有危险性”的运动。“之前有个孩子课间躺在地上玩,被另一个孩子不小心踢到了头,家长找到学校,现在还没有处理好。”

  如何能安全地引导学生多运动?合肥市安庆路第三小学大杨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志芳认为,学校应在精细化管理上多下功夫,加强课间巡护,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她也希望,家长和社会给老师更多的理解,学校给老师更多的关爱,在遇上问题的时候为老师“兜底”。“我们的老师每天7点进校,课间要陪着孩子活动,还要轮流值班午餐班和课后放心班,常常天黑才能离校回家,非常辛苦。”

  合肥市翡翠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丁文进也呼吁,孩子在校发生磕磕碰碰是集体生活的正常现象,家长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遇到事情多理解和包容,按规范流程和法律办理,不要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多些支持,非主观性错误导致的磕磕碰碰要考虑集体生活环境的客观因素再定责;社会也要包容学校,理解儿童,闹腾腾的校园需要被接受,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秩序井然、安安静静作为评判标准。

  “身体有多僵硬,思维就有多僵硬。”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全国中小学生心理科普畅销书作者林林,长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包括“课间10分钟”的争议,她认为,不管学校的体育课安排如何充分,都不能替代课间10分钟。

  林林曾接待了不少来咨询的学生,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共性有三,缺乏睡眠、缺乏运动、父母干涉限制爱好。“运动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促进生长发育,也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即使是老师最担心的冲撞,也能促进内啡肽的释放,让孩子心情愉悦。”

  在林林咨询的大量学生案例中,不管是躁动还是抑郁等心理问题,是由于没办法做到张弛有度,“上课多动,是因为平时少动。”而运动疗法则为一项非常有效果的疗法。

  她也观察到,很多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老师,也是因学校场地有限,怕学生冲撞受伤,“把安全放第一位,忽视了学生需求。”林林介绍,学生需要在产生疲劳前休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品质是20分钟-30分钟,高年级是40分钟。上课40分钟,休息10分钟,能提高专注力恢复,提高学习效率,情绪会更好。”

  “‘没有场地’确实是硬伤,如果不具备下楼活动的条件,学习能够使用音乐疗法,调整学生的情绪。”林林建议,如同劳动人民喊号子,山区山民唱山歌,学校也可以在课间10分钟,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孩子们喜欢的动漫音乐,或者为过生日的学生送上生日歌等,让孩子放松,还孩子惊喜。

  曾有一位学生在咨询过程中表示,很抵触老师在班上说“课间继续做作业的是好学生。”这也是很多老师在班级上营造的氛围,林林提醒,老师引导很重要,“尽量让学生在课间多走出教室,不要暗示‘坐在教室做作业的才是好学生’。”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快步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这是我们小时候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题目就叫《课间十分钟》。”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钱立青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政策和教师教育研究。在他看来,这篇课文中的“丰富多彩”一词,很好地描述了课间十分钟应该有的样子。

  作为合肥市人民政府特聘督学、合肥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钱立青是中小学校园里的“常客”。“有时候到学校调研、开会,听见下课的音乐声响起,校园里一下子就沸腾起来。” 他认为,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应该是劳逸结合、严肃活泼的,课堂上的“严肃”、课间十分钟的“活泼”一样必不可少。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或者只能待在教室里,不符合儿童心智发育的特点,不是科学的管理方式,尤其对年幼和一些好动的孩子也不公平。“课间十分钟安安静静的学校,未必是一所好的学校。”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成了热门话题,钱立青认为,也应考虑学校在管理上的难处。尤其是城区学校,很多人员密度大,孩子们活泼好动,课间集中活动易发生碰撞、意外受伤。 “近年来校园意外伤害事件频发,很多是在课间十分钟发生的。校园安全责任重于山,学校压力非常大,老师压力更大。”

  钱立青说,每个富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结合学校现状,因地制宜为孩子们组织策划好这珍贵的“十分钟”。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努力,家长和社会也应该给予老师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孩子在课间游戏中摔跤,或无意的磕碰,或无心的争吵等,都是人生成长的经历,家长不必过度在意与紧张,不能一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就把矛头指向老师和学校。

  课间在操场上跳房子、丢沙包、爬杆是不少家长的童年记忆。钱立青认为,学校办学规模大了,校园环境发生了变化,对课间十分钟的设计和组织也应该“一校一策”。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十分钟的时间里都在操场上活动。“一些新建学校,走廊设计的非常宽敞,设计了活动区域,在一些关键部位安装了防撞等安全设施,为学生们提供了较为安全的课间活动场所。”另外,学校开足开好体育课,用好每天的大课间,也是对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有效弥补。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但也不必矫枉过正。钱立青指出,课间十分钟属于学生的,组织也应以孩子为中心。“每个孩子性格不一样。有的想课间补一补笔记,有的想跟好朋友说说话,聊聊天。哪怕只是发呆、看看天空,也很好,都能发挥课间十分钟的功能和价值。”

  本是校园生活正常设置的“课间十分钟”成了热门话题。近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说,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部分被访老师都认为“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但安全问题让学校和老师们感觉到很担忧,“放不开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