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浙江”看枢纽型学会的建设与变革发展

时间: 2023-12-12 06:51:52 |   作者: 纽扣

product description

  5月4日下午,杭州市科协组织学会创新发展暨数字化改革推进会。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忻皓作了题为《枢纽型学会的建设与变革发展》的典型发言,系统介绍了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绿色浙江在杭州市级注册主体)自2010年成立的十三年以来,如何构建学会在社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并通过一系列变革发展成为“一根扁担两头挑”的枢纽型学会形态。

  (一)跨界资源整合能力是学会首要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学会要注重核心竞争力打造,我们通过理事会、秘书处讨论,确认核心竞争力是跨界资源整合能力,这也成为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基础。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在现有社会组织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通过健全的组织系统和有效的服务支持,加强统筹协调与纽带联系,实现同类别、同地域、同性质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通过整合资源和信息,致力于培养和服务领域内或辖区内的社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具有整合性、联结性、引领性、培育性等正向价值,是政府有效应对传统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弊端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枢纽型社会组织一头联结政府,另一头联结一般性社会组织,是政府与一般性社会组织之间的中间层和桥梁,扮演着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双面胶”角色。

  枢纽型学会是指在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科技社团中,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发挥龙头聚合作用、管理上发挥集约服务作用的科技社团。枢纽型学会是科技工作人员、政府、社会公众、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大主体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和枢纽。

  构建枢纽型学会的核心就是扩展学会关系的网络。罗纳德·伯特的结构洞理论很容易解释枢纽型学会在社会网络中的特殊位置。如果行动者能够将两个没有关联的主体通过自身建立联系,那么它就可以在结构洞中占据中心位置,从而为其带来优势,行动者占据的结构洞越多,竞争优势就越明显。比如省级部门无法有效地为所有人群和地方提供同等资源和支持,所以当我们学会服务于基层政府和群众时,因为我们和省级部门有紧密联系,此时我们就占据了结构洞的中心位置。

  (二)建设多样化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洞的重要性让我们意识到“成功不取决于你了解什么而取决于你认识谁”,对学会来说,多样化社会关系网络建设比一个组织内个人的能力更重要。作为一家环保科技社团,我们尤其注重多样性社会关系网络建设,形成“绿色浙江环境共治模式”,获得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唯一获奖的社会组织。浙江省委原副书记梁平波在2020年还专门为学会题词“环境多元共治先锋”。

  我们学会的这种多样性化社会关系网络是如何建成的呢?我曾在一次秘书长培训班发言时,提到过我们在联系社会多元主体时运用的底层机理——安德里森有关于社会行动发生的驱动力BCOS模型,简单地说主体在决定是不是参与社会行动时,会考虑到收益、成本、他例和自信四大因素。我们正是基于BCOS构建了多元共治模式,实现了对社会多元主体的持续发动。2013年,我们与浙江卫视合作推动《寻找可游泳的河》大型新闻行动,直接助推了省委作出“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在这个典型案例中,我们精准挖掘政府和媒体等多元主体的痛点和冰山下的需求,让那些看起来需要用钱推动社会做的事情,能够自发形成。我们把不同学科老师发动起来,在杭州102所学校开展“小河长”计划,与杭州市体育局合作八年横渡钱塘江活动,与杭州歌舞剧院、滑稽剧院合作环境治理主题剧目,与综艺娱乐节目合作推动环境宣教,与律所合作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并成为全省首例判决获胜。在杭州钱塘江边绵延14.1公里的护水主题彩绘,更是多元共治的典范。

  (一)“平台”搭建凸显枢纽型学会的中心位置。环境问题涉及面广,要解决问题各方互相间的连接。在我们发起的一系列的环境议题圆桌会中,我们让职能部门、问题责任方、公民大众坐下来商量,让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一起出主意,实现跨界圆桌对话、提出解决方案、营造共治氛围,而我们则扮演环境问题的调查者、圆桌会议的组织者、多元主体的联系者、处理结果的监督者。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平台和机制。我们开发钱塘江水地图,让公众利用互联网实时举报污染。我们设立环境观察实验室、建立环境观察员队伍,推动1200多位民间河长,我自己也成为杭州首位民间总河长,推动65所高校环保社团共建绿色浙江大学生工作委员会。我们建立理事会功能性党支部和秘书处实体党支部,与相关政府部门、基层政府、媒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等通过党组织共建实现跨界协作。我们学会在完成各部门委托项目时,不仅讲结果、讲完成度、讲效能,我们内部判断员工执行项目好不好,还要看是否发动了大家,是否把全社会的力量激发出来,是否让更多人有参与感、成就感、获得感。在这样的导向下,我们推动建立各地公益服务站21个,最大限度把包括理事、会员在内的更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来,强化朋友链接。此外,我们通过内部的“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其它代表委员330多人,推动百余条合理建议被采纳,在为美丽杭州添人力、聚人心、旺人气的同时,也积累了各种人脉,促成学会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

  (二)“三联”模式体现枢纽型学会的联合作用。我们学会是杭州市科协乡村振兴学会联合体的运营方,这两年也先后中标成为了浙江省科协资源环境学会联合体、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浙江省高校科协联合体秘书处的运营方。在这些联合体的运营中,发挥枢纽作用,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互联、串联、并联的“三联”运营模式。主题行动“互联”。联合体的成员学会专业差异较大,一些主题行动,可以将主题相近的学会聚集起来。如我们学会就和杭州市食品营养学会等在联合体平台下,与四川理塘对口帮扶“科技助力对口支援·塘塘携手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成为2022年杭州市科协十件大事。品牌营销“串联”。去年,我的有关科技工作人员参与乡村振兴的政协提案在办理过程中,推动了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市农业农村局与我们科协一同推动搭建“智汇乡村”品牌,把政协委员、农技人员、科技工作人员的各种科技志愿服务整体贯穿,各取所需。聚力服务“并联”。联合体“一季一镇、一镇五问”形成了不同学会集中服务一地不一样的需求的模式,迄今组织乡村振兴科技下乡服务大型活动25场,服务17个乡镇近百条科技帮扶需求,安排科技志愿者提供对应服务,举行“村民论坛”助力科技赋能乡村共富。

  (三)“遗产”思维强化枢纽型学会的持续赋能。在会务活动组织中,我们用“遗产思维”首先想好活动后我们应该留下什么,再倒推如何设计组织会务活动。我们充分的发挥多元主体链接优势,撬动新资源新人脉,不仅承接了联合国、全国和省市区各级生态环境、科技服务相关主题会务活动1000余场,也积累了一批资源,增强了学会的核心竞争力。如2018年,我们组织全球20位拥江发展城市市长来到杭州召开拥江发展城市高峰论坛,通过国际组织和国家级学会帮助对接国际资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五大洲城市联系和资源。如去年我们在申请中国海洋发展基金“美丽海洋公益行动”项目中,就首先思考可以通过项目把沿海的地方都熟悉起来,建立一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队伍,因此我们设计了浙江临海亲海问题政协委员调研和政策推动项目,联合省政协人资环委、省自然资源厅、海洋二所一同推动。同样是去年,我们在申请中国民促会低碳传播计划时,首先思考能够建立低碳跨界的持续性平台,因此以省生态环境厅推荐地点、我们由阳离子拍摄“外国人看绿色浙江”系列视频方式积累了一批优秀实践者,并推出“气候领袖”学校。近年来,我们通过承接亚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年会、浙江电视台为地球朗读、世界环境日浙江主场活动、世界海洋日浙江主场活动、杭州亚组委·亚运梦想彩绘、杭州市无废城市建设攻坚会、浙江省双碳行动主场活动、2022年杭州亚组委“无废亚运”推进活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中国角浙江日系列活动等,拓展了我们与地方的连接。近年来,学会还注重品牌学术活动打造,连续三年组织“面向未来的水科普教育”国际研讨会,被省科协推荐为杭州的2个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之一,今年3月,更是推动了“中外科学对话”活动,打造高端学术活动品牌。

  (一)枢纽型学会向基层延伸的变革。学者在对我国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观察中发现,一些枢纽型社会组织正在经历发展转型,有从服务政府、一般性社会组织迈向服务居民的趋势。这点在我们学会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比如我们在百丈镇持续耕耘三年多,发动科技部门、科技公司、科技社团、科技媒体的科技工作人员成为科技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逐渐形成了“一桥相连、双向互嵌、三生融合、四季有声、多元发动”的科技志愿服务百丈模式。

  “一桥相连”,连接科技志愿服务的供与需。百丈镇根据条线工作和考核要求,围绕条线工作、村社工作如何结合科技志愿服务开展多轮探讨,挖掘梳理包括50余项需求的需求侧清单。我们乡村振兴学会联合体则提供了34家科技社团梳理的共100项科技志愿服务和资源下沉的供给侧清单。通过这两张清单,建立起了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桥梁。已有60余家国家、省、市、区四级科技社团来到百丈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双向互嵌”,互补镇政府和科技社团的长与短。我们推动创新活用科协“三长制”,让除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外的“第四长”科技社团秘书长进入科协班子,我担任镇科协副主席,我们学会副秘书长李伟担任科协副秘书长。此外,镇党委还批准建立绿色浙江百丈党支部,由我们学会秘书长董舒担任党支部书记。用这个办法,镇党委政府和我们学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模式,真正的完成大家利益与共、合作共赢,百丈因为科技社团服务受益,而科技社团也因为百丈的平台提升了影响力。我也是镇里推荐成为余杭区政协委员,我的委员工作室助推百丈共富去年还获得省政协周国辉副主席的批示。“三生融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创与拓。生态方面,国家级学会中国绿发会推动百丈杜鹃林成为全国第174块中华保护地,我们组织并且开展小河长等环境教育项目。生产方面,聚力解决近年毛竹林经济价值低下问题,一是农技专业科协班子成员助力培育竹林下经济黄精等,二是组织并且开展竹林研学,三是开展竹林碳汇,让百丈的毛竹林重现生机。生活方面,推动小强公益书屋,多位科学家走进百丈开展博物课堂,组织13名科学家成为公益科学家。“四季有声”,阐述乡村志愿服务的细与长。乡村志愿服务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农村里科协工作要有地位,还要有经常性的节点性活动。每年三五学雷锋日,我们开展百丈镇公益文化节和植树造林;六五环境日,我们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九五中华慈善日,我们开展阿里公益日活动;一二五国际志愿者日,我们组织科技社团集中志愿服务。通过春夏秋冬的四个时间节点,做到年年四季有声。“多元共治”叙说基层治理的融与合。百丈三长助力科技服务,有的是党委政府支持,特别是省市区各部门的机关干部共同参与;有的是媒体人的参与,大家熟悉的主持人小强、杭州之声首席主播雷鸣都是百丈的公益大使;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高校都在百丈设立长期服务基地;阿里巴巴等企业在百丈设员工服务基地;此外,各级人大、政协都纷纷助力,好竹意圆桌会凝聚了基层治理的共识。

  (二)枢纽性基层服务平台的拓展。百丈蝶变是枢纽型组织变革发展服务基层的生动案例,这也符合结构洞原理,基层政府与科技工作人员间是缺少直接联系的,这也给了科技社团很大的工作空间。去年百丈被认定为全市科协“三长带三会”试点示范单位,并作为全市“三长带三会”现场推进会参观点。科技志愿服务百丈模式也荣获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百强项目、杭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余杭慈善奖。因为百丈的工作,我们学会的影响力在余杭和临平迅速传播开,我们进一步承接了多个区级和镇街级的基层服务平台,如余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余杭区、临平区部分镇街的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退伍军人服务站等,让我们在疫情中实现逆势增长。一头是省市科协的资源性平台,一头是基层服务性平台,这就让我们真正成为了一根能够挑起两头的扁担、架起两端的桥梁,在基层梳理具体需求,推动专家变身科技工作人员为科技志愿者,这就是让老百姓有感的绿色发展。

  学会是科协的组织基础,是联系服务科技工作人员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我们建设枢纽型学会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要主动变革发展,实现“一根扁担两头挑”,不仅要横着两头挑,还要竖着顶天地,守好初心信仰,展现学会的硬核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网传某公司奇葩规定:技术员工不许穿羽绒服、长款大衣,若被发现连带上级一同处罚

  “5000元当你半天男朋友”!俩女孩在上海街头遭三男子言语骚扰,警方回应

  苹果让Vision Pro用户在苹果专卖店自提,背后原因:“非通用性”

  英特尔酷睿 i5-14600 处理器曝光:最高睿频5.2GHz,烤机功耗156W

  华为MateBook D 16 16GB+1TB正式开售 首发44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