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任茵: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时间: 2023-11-21 04:01:45 |   作者: 纽扣

product description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凝结成的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中华民族各种优秀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称。习非常重视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指出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的话警示人们,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极为关键,重在坚守、贵在传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守。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民族和国家和睦共处、亲密友好。“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体现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持久精神动力。

  新时代,中国构建文明大国形象离不开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坚守。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文化都必然要面对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挑战。文化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发生联系、相互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文化是智慧传播和交流的载体,也是不同智慧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方式途径。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只有融入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文化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和”智慧独具民族文化的理解力、亲和力、融合力和渗透力,为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找到了有效路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中华民族应有贡献,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文明大国形象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贵在传承。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本质上就是用先人留下的智慧去发现新的事物,去思考新的问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传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党的执政权力合法性和社会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文字、书法、艺术等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符号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诉求。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就是将文化进行符号意义上的编码或再编码,通过对编码的记录和传播,使其进入国民的内心体验之中,使国民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内在地、无意识地产生行为驱动,愿意为国家、民族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传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能保存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构建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对于维护党的执政权力合法性和社会的稳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现代性重构有重要作用。今天,世界各国之间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从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把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同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统一起来,通过彰显中国气派,展示和而不同的诉求。传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有力传播中国和谐声音,突出体现中国智慧的时代精华,打造文明大国形象的言论名片,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实现了中国国家形象的现代性重构。

  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习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今天,坚持和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就要正确保护和传播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比如在重点文物保护、文化典籍整理保护、中华善本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组织开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整理工程,努力做好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和弘扬推广工作;同时,努力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文化和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只有尊重历史、保持传统,才能生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只有推陈出新、创新求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