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纪念日特辑】冀中铁血抗战 雁翎英雄传奇——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下)

时间: 2023-09-03 13:46:49 |   作者: 腰带

product description

  随着斗争环境日趋严峻,冀中抗日武装部队也进行精干调整,提高质量。各县游击队保持50至70人,区小队保持30人。改变连、排制为大班制,每大班包括军政干部共18人,以班、组为单位活动。冬季,军区作出决定,主力部队也实行大班制,每连编四至五个大班,每大班包括政治战士共15人至18人;部队一律换军装为便装,分批回到根据地来,分散活动,坚持斗争。随着组织形式的转变,部队的战斗形式、领导艺术、战术、战斗作风都随之转变,并有许多新的创造。部队行动一般在夜间,化装隐蔽,建立秘密侦察、岗哨,创造“村落隐伏战术”“村落连环防御战术”。

  反“扫荡”中,冀中军区产生了“敌后武工队”的斗争形式。武工队的成员主要是从分区敌工科、除奸科、科和警卫连侦察排、战斗团中挑选的,配备长、短枪,初成立时20人左右。以后又增添了搞敌工、情报工作的能说日语的男女干部,扩大成若干分队。他们全部便装,隐蔽活动,插到敌占县城、据点、碉堡附近和内部去。任务是保护群众利益,保护抗日力量,侦察敌情,锄奸反特,瓦解敌伪军,寻机袭击敌人,掌握伪组织,征集粮秣,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武工队的活动给敌人很大震动,使之提心吊胆,昼夜不安,对坚持残酷环境下的抗日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在反“蚕食”、反“扫荡”军事斗争中,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白洋淀的抗日民兵就是这里面杰出的代表。他们是半脱产的群众武装,平常生产、训练,一有敌情立刻投入战斗,创造了许多好的斗争方法,有力配合了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作战。

  “在散布于白洋淀广阔湖岸、像无数岛屿似的村庄边缘,雁翎队的队员们,化装成包着头巾的洗衣妇,或是悠闲的垂钓者,在相隔不远的距离内,默默地工作着。一遇到单独的敌船,或其他可乘的时机,一声呼啸,那些化装分散的雁翎队员们,便很快地从岸边隐藏地里,拔出自己的和马刀,一面用猛烈的火力向敌人射击,一面泅水前进,直到完全消灭敌人的抵抗为止。有时候,他们也用衔着空心的苇秆透换空气的办法,带着武器,作数小时之后的水底埋伏,一遇时机,就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颠翻敌船,把敌人沉尸湖底……四五年来,我们勇敢的雁翎队弟兄们,就是这样灵活地与敌人战斗着,而且从始至终坚持到今天。因此,在这个长长的时间内,白洋淀始终是冀中最坚强的堡垒之一,它同着千万只神出鬼没的雁翎船,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卢沟桥事变后第二年,华北全部沦陷。日军魔爪逐步伸向白洋淀周边。白洋淀是天津、保定内河航运的中枢,日军船艇借此将大量军用物资从天津往西运到保定。1938年秋,在冀中区党委领导下,安新县委和抗日政府成立,下辖五个区,白洋淀水区为第三区。安新县三区区委组织领导白洋淀人民建立起自己的队伍——县大队三小队,主要作战方式是水上游击战。

  1939年7月,日军决堤放水,白洋淀地区受灾严重。秋季,驻扎日军下令淀区猎户交出猎枪。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健、区长李刚义赶赴大张庄,召集渔村猎户开会,揭露日军收缴当地群众手中铜铁及猎枪的阴谋,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当场有22名猎户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并自带枪排、大抬杆、火枪,组成由陈万同志任队长的抗日武装。

  县大队三区小队把新入伍的猎人组成一个班,这些战士多为打猎世家。猎户的猎枪称“大抬杆”,最初是打野鸭用,枪身长两到三米,需要固定在船上面,由两到三个人抬着走。大抬杆的枪膛里装着二斤左右的火药或枣核钉,一打一大片,50米内可以穿透人体或船板,被敌人恐惧地称作“扫帚炮”。大抬杆打一次枪就要补一次火药,为防止火药受潮,经常在火眼上插上一支雁翎,使火药里外通透,保持干燥;加上猎户过去行围打猎时,小船行驶像雁群飞翔的“人”字形,时任新安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这支抗日武装起名为“雁翎队”。

  枪排,是雁翎队伏击敌人的主要战船,由槐木制成,板厚两厘米,船长4米,宽1米,头宽尾窄,挫苇行进没有声音。分一大仓,二小仓,水深半尺即可行船,一人驾驭双桨或篙作动力。

  雁翎队在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土枪换成三八大盖,机枪取代大抬杆。到1940年底,雁翎队已发展到180多人,拥有50多只船。这支水上游击队就像一把锐利的钢刀,插在敌人从天津到保定水上航线年夏,经新安县委批准,区大队单独组建雁翎队,队长张印青,指导员刘森。雁翎队还建立了党组织,赵谦任书记。

  雁翎队自建立起,就与三小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两支队伍同为安新县委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统称为“雁翎队”。雁翎队战练结合,利用芦苇荡的天然优势,在战斗空闲时间抓紧进行军事训练,练泅渡,搞演习,察地形,讲战斗,逐步的提升战斗、战术水平。

  抗战时期,华北大平原还流传着一首歌谣——《三小队和雁翎队的故事》:“日本占燕南,真正是凶残。到处烧杀抢,横行白洋淀。三区区小队,真正是勇敢。联合雁翎队,一起打汽船。万恶小日本,他想回燕南。路过下四村,如进鬼门关。队长下命令,开枪打汽船。打得小日本,直往麻袋钻。”

  雁翎队在安新县委领导下,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斗争,战绩骄人。雁翎队还先后为上级党政机关输送优秀干部、战士600多名,上缴大量武器装备,被冀中军区评为“抗日先进集体”。

  日寇在白洋淀各村都建有伪政权,岗楼林立,往来于安新、赵北口之间的日伪运输船活动频繁。1939年秋,赵北口20多名敌人乘坐汽船前往安新。雁翎队在下张庄以西、李庄子以东的河道两边的芦苇丛中设伏。敌船返程进入伏击圈后,数十支大抬杆齐向敌船开火。霎时间,枪声震耳、硝烟弥漫,敌人接连落水。此战雁翎队消灭20多名敌人,缴获20多支步枪,首战告捷,声威大震。

  1941年7月1日,雁翎队在王家寨和大张庄之间航道北侧苇塘设伏,击沉日军汽船1艘,日军小队长中夏太郎等10人被击毙,日军头目龟本受重伤。王家寨的敌军主力赶来增援时,雁翎队的队员们化整为零,把荷叶戴在头上,在密密层层的荷叶掩护下,安全游出包围圈。敌军集合了新安、赵北口百十只汽船,搜查半天,一无所获。

  1943年中秋节前夕,雁翎队接到侦查员赵波报告,敌人满载军火物资的船队由天津开往保定。船队由100多只运输船、三只押运船组成,还有100多名日伪军护送。10月4日,雁翎队在王家寨和赵庄子之间苇塘隐蔽,伏击日军“包运船”。所谓“包运”,是指日军从天津到保定的水上运输军用物资航线穿越白洋淀时,由日伪河防大队承包护送。敌人的船队开过来时,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等到100多只运输船开过去,队长郑少臣一枪打掉敌船上的瞭望哨,队员们集中向三只押运船猛烈开火,敌人一下子被打得纷纷落水,再起来组织抵抗已经来不及了。雁翎队员们驾驶轻舟飞速冲了过去,很快登上敌船。此战毙伤敌百余人,打死10名日军,活捉初十加三郎等4名日军头目和伪军河防大队长秦风祥,缴枪百余支、手榴弹8千余枚、子弹2万余发、轻重机枪各1挺及毛毯百余条等军用物资。雁翎队大班班长邸志科、战士李克木和李学千壮烈牺牲。分区军政委员会立即发出贺信嘉奖,授予侦察员赵波“民兵英雄”称号。《冀中导报》《晋察冀日报》对这次战斗作了重点报道。

  雁翎队的战绩被党中央了解后,主席曾很形象地赞扬白洋淀雁翎队是“荷叶军”。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过去火枪打大雁,现在专打鬼子兵。雁翎队是神兵,鬼子不敢钻苇丛,苇塘里伏击战,打得鬼子叫祖宗。”

  “日本包运船,来回跑个欢,他把游击队,扔在脑后边,摇头摆尾奔新安。雁翎队来到王家寨,埋伏就在苇塘边,包运船来到,同志们心喜欢,队长盒子举,打得鬼子水里钻。”

  日伪军在冀中修建的各式碉堡岗楼星罗棋布,高压恐怖。白洋淀62个村庄中有38个建起岗楼和据点,修筑大量封锁沟、墙,给雁翎队活动造成很大困难。敌强我弱,雁翎队想要取胜,必须智取。他们想尽方法打入敌人内部,里应外合出奇兵,端岗楼。

  驻防大张庄岗楼的伪军半数是本地人,半数外地人,经常闹矛盾。雁翎队利用这一矛盾打入内部,冲进岗楼,迫使伪军全部投降。十方院岗楼位于淀区东侧,驻日伪军20余人,对来往民船敲诈勒索,民愤极大。在队长郑少臣指挥下,5名雁翎队员化装成驾船运米商贩来到岗楼前,趁其不备夺下敌人的枪,俘敌20余人,缴机枪1挺,步枪20支,手枪2支,烧了岗楼。之后,雁翎队如法炮制,一枪未发,又机智拔掉了敌人的郭里口岗楼。

  大淀头村是白洋淀南侧一个大据点,设在大地主朱玉岐宅家大院。该院由两所四合套院大瓦房连在一起,南院朱家住,北院归炮楼伪军,四层高的岗楼建在院中间。岗楼南侧一层窗户用砖堵死。1943年冬,雁翎队队长郑少臣带一名队员潜进大院摸清地形,又通过一名队员做通其在岗楼当伪军的父亲的思想工作,了解了岗楼内部情况。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雁翎队分三路快速进入大院,扒开窗户,进入岗楼内部,分扑各个伪军宿舍。岗楼伪军猝不及防,束手就擒。

  膳马庙岗楼驻有30多名伪军,横行乡里。雁翎队安排在岗楼的“内线”李小亮父子将敌人兵力部署情况了解地清清楚楚,于深夜12点对上暗号,李小亮放下吊桥,雁翎队战士们冲进岗楼,正在睡熟的伪军在被窝内就被缴械,全部被俘,缴步枪20余支,弹药若干。

  1942年冬,三小队(雁翎队)一连端了30多个日伪岗楼和据点。1943年底,三小队(雁翎队)端掉东向阳、王家寨岗楼,至此,白洋淀岗楼全部铲除。

  1938年冬,省委委员、保属特委委员萧弟只身一人去邵庄子、光淀张庄找白洋淀土匪马有彬、杨长江,动员其参加抗日,不幸遇害。孟庆山指示安新第8路武装(刘克忠部)活抓马、杨,予以正法。至此,白洋淀的土匪销声匿迹,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日寇对我广大同胞实行血腥的同时,有一小部分民族败类投靠日军,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更加助长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39年8月1日,主席在《必须制裁反动派》讲话中指出,“现在应该杀死什么人?应该杀死汉奸,杀死日本帝国主义者。”1939年秋,安新县委成立敌工部,部长熊焕章。县委抽调部分雁翎队人员,与其他人员成立“特别锄奸团”,昼伏夜出,清除罪大恶极的汉奸、叛徒。在锄奸斗争中,雁翎队队员发挥了突出作用。

  夜取熊莞东人头:1940年3月13日夜,特别锄奸团(雁翎队员组成)派熊管(原名熊得胜,胆大心细,智勇双全)、杜朋(武艺高强,轻功了得,人称“杜云飞”)、曹连升(枪法极好,百步穿杨,既是队长,也是出色的战士)夜间潜入敌伪“维持会”会长、铁杆汉奸熊莞东家,将其人头砍下,为民除害,震慑了敌人。

  计除马豁子:1940年,锄奸团交通员“马豁子”意志薄弱,带枪叛变投敌,对锄奸团造成极大威胁。敌工部长熊焕章写封假信给马豁子,让其想办法杀掉姓陈的伪中队长。该信通过“内线”送到敌人手中,引起猜忌。锄奸团队员又转交熊焕章写给伪保长的信,称马豁子是被派去除掉伪军中队长的,要伪保长给马豁子家送钱送粮。反间计成功奏效,第二天叛徒马豁子即被处死。

  1942年,三小队(雁翎队)根据县大队和区委指示,又除掉了韩恩荣(雄县龙湾人,伪军中队长)、曹茂林(新城县人,伪军参谋)、冯德新(雄县板家窝人,伪军副官)三个作恶多端的铁杆汉奸。

  击杀杨文凤:日军占领安新县城后,杨文凤投敌当上伪保安副司令,无恶不作。1944年2月27日,侦查员摸到情报:伪县长冯乃昌和杨文凤要带领100多名伪军到陶口去开会。县委书记贾特、县长宋志义和24团部署设伏。雁翎队威名远扬,汉奸不敢妄动,为蒙蔽敌人,我方通过内线为敌人提供了三青一带没有八路驻军的假情报。杨文凤信以为线多名伪军乘卡车钻进状击圈,我军六连战士用掷弹筒对准杨文凤的车,一炮击中车头,再击打中车厢。县长冯乃昌当即被炸死,杨文凤受伤弃车爬进小道沟,用机枪向我冲锋的战士扫射,二排一班9名战士全部牺牲。杨文凤随即装死又将一排长打伤。大部队冲上,杨文凤跪地求饶,被我军活捉,战士们给其包扎后把他捆在门板上,后抬时被群众打死。这一胜利大大鼓舞了军民斗志。

  冬天,淀水结冰,日伪军企图利用芦苇已收割、雁翎队失去天然屏障的机会,疯狂“围剿”。雁翎队在白洋淀人民支持下,创造了“土坦克”和“冰上轻骑”等冰上交通、作战工具,巧妙与敌人周旋,让敌人马队无法踏冰,步兵坠入冰河。

  1941年3月,驻安新日军从天津、保定调集136只汽船,配合步兵和骑兵,对白洋淀展开水、陆联合“扫荡”。敌人汽船整日在淀上穿梭巡逻。雁翎队化整为零,利用苇塘掩护与敌人周旋。敌人的汽船不能进苇塘,浅水不能航行,队员们驾小船辗转于苇塘、河汊之间,有时埋伏在敌人汽船必经的苇塘边,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有时利用夜幕掩护,摸进敌人的据点贴标语、撒传单……雁翎队在白洋淀坚持60多个日夜,熬过了敌人的春季“扫荡”。1941年10月,雁翎队和区小队在邸庄、东西李庄整训缩编,成立15人的精干部队,其余人员过渡到县大队和主力部队,雁翎队改称“三小队”。

  “五一大扫荡”后,第八、第九、第十分区机关大部先后集中到白洋淀,以苇塘作掩护。十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文新县以及附近县的党政干部,即活动在南北宽二十余里、东西长百余里以胜芳、石沟为中心的文安洼苇塘地区。随着环境的变化,八分区党政军领导人孔庆桐、罗玉川、阎子元,火线剧社、导报社和部分武装,以及储国恩领导的六十六大队等武装进入文安洼地区。白洋淀一度成为“小莫斯科”。之后,这些人员被分为数批护送去了平汉铁路路西。

  1942年7月,敌人开始对文安洼地区进行“扫荡”,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每隔十几米一股敌人的“扫荡”队伍进剿。文安洼地区党政军民,白天头顶芦苇,蹲在水里,晚上在小船上过夜,三天吃不上一口饭,以挖草根、掏鸟蛋、捉鱼虾,用清水煮着吃充饥,坚持斗争。

  冀中军区格外的重视利用水淀芦塘坚持抗日斗争。1942年9月11日,冀中区党委和军区,遵照北方局高级干部会议关于“建立以白洋淀、文安洼、大清河一带之苇塘为主的游击根据地,逐渐向外扩张,恢复与开辟工作”的指示,为适应残酷的斗争形势,我军积极利用白洋淀、文安洼苇塘,保存革命力量,打击了敌人。

  1945年4月,主席《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白洋淀人民全力支持雁翎队抗日斗争。他们缝制棉衣、破冰捕鱼、护送伤员,不顾个人安危掩护雁翎队,作出了巨大牺牲,与雁翎队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

  穆青在《雁翎队》中生动地描述了白洋淀军民一体的团结抗战:“在洪水第二次淹没了冀中,波浪泛滥的白洋淀上,我们光荣的雁翎队的弟兄,从年轻的采菱者,到白发苍苍的打雁人,又全部投入了险恶的战斗。整个夏季和秋季,白洋淀周围的群众,除去每日回家做饭外,也长期生活在船上,活动于苇丛和港汊之间,配合着雁翎船和八路军的水上部队,不屈地同敌人战斗。他们曾发挥了高度的智慧,创造了大批能漂浮于水面的‘葫芦水雷’,把它们埋伏在每一条航路的水藻下,炸翻了无数只来往于天津、保定间的敌船,更炸破了敌胆。”

  雁翎队队长赵波曾回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有一次敌人突然来扫荡,雁翎队躲进了芦苇荡,40多名队员还有30多名伤员连续4天粒米未进。到第5天,一位邵庄子村的老乡送来了救命的干粮——为了找到雁翎队,这位老乡在淀子里转了几天几夜!“俺带的是全村人的心意,找不到你们俺没脸回去!”听了这话,队员们都掉下泪来。

  1990年夏,穆青老人再次回到令他魂牵梦萦的白洋淀。故地重阳,几位雁翎队老战士赶来与他相会,大家都感慨万千。谈起当年的战斗,老战士们激动不已,特别让穆青动情的是,这些老战士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老百姓支援、掩护雁翎队的许多往事:在水上斗争最困难的时期,敌人在白洋淀周围修起了大量岗楼,巡逻艇整天在湖面上横冲直撞。整整两个冬夏,雁翎队没有在陆地上宿过营。在寒风刺骨的冬夜,乡亲们绕过敌人的岗哨,踩着薄冰,为他们送来了棉衣和被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乡亲们冒死摇着小船,为他们送来干粮和药品;在茂密的草丛深处,他们还经常发现乡亲们悄悄留下的冒着热气的老玉米、窝窝头。而那时,由于敌人封湖,白洋淀的老百姓经年累月地不得不以芦根、野菜和水藻充饥……

  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在抗战期间的基本方针。吕正操回忆,“五一大扫荡”后,形势变化,斗争更加艰苦,如果不尽可能把一切可以争取的抗日力量,吸引并团结在抗日战线周围,共同对敌,我军就难于站住脚,武装斗争就会处于孤立无援地位。

  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冀中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开始时,有的群众怕八路军在本村打仗,恐惧招来敌人报复。但人们很快认识到,没有八路军、游击队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老百姓就没法生活下去。一些曾经表现顽固落后的人也说:“有八路嫌八路,没八路想八路。”群众由怕到不怕,进而要求八路军、游击队到村里来,住到自己家里。他们说:“只要能消灭日本鬼子,死也甘心。”冀中普遍掀起了群众性的对敌斗争,充分的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后来,日军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刁民的捣乱”是他们惨败的根源,于是又开展起“新国动”,推行“誓约”,组织伪联庄,与我争夺群众。首先,敌人在任丘、高阳地区作“突击示范”,圈了群众3万多人,妄图以活埋、投井、挖心、挂头、饿饭、断水等恐怖手段,迫使抗日群众成为效忠“皇军”的“新国民”。但在英勇不屈的冀中人民面前,日军的一切伎俩都只能是“搬石头打自己的脚”。

  1943年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已发展到只要枪声一响,四面八方的民兵便不约而同地向枪响的地方围过去,协助我军消灭敌人。日军的细碎分割已被打破,被迫由“一县联防”到“数县联防”。我军随着力量的不断壮大,作战规模亦逐步扩大,从一个地区的三级武装联合作战,到几个地区的主力协同作战,慢慢地增加进攻威力,有些地区成片扫掉敌之据点。当根据地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时,即转入以巩固为主;到新区巩固起来可当作依托时,再进一步向前发展。巩固与发展相结合,有的地区在发展中求巩固,或在巩固中求发展。军队所到之处,党政民工作全面展开,发动群众,锄奸肃特,建党建政,贯彻减租减息,发动群众互助互救,扩大民兵,发展地道。部队则轮番整训,交替出击。这样,千百万人的心凝成了一股震撼山河的抗日力量。

  吕彤羽讲述,“父亲吕正操在冀中发展统一战线,群众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部队由几千人迅速扩大到十万人,还动员几万百姓送粮送物到前线年‘五一大扫荡’、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前,冀中八百万人民紧紧团结在吕正操、黄敬、程子华组成的领导班子周围,把冀中抗日根据地变成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1944年9月,根据党中央指示,晋察冀成立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区党委、行署和二级军区,任命杨成武为冀中军区司令员,林铁为冀中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10月,冀中党政军领导机关回到冀中,直接领导恢复和巩固发展冀中根据地的斗争。这一年,领导的敌后抗日战争已度过最困难时期,开始转入局部反攻。

  在实行战略转变过程中,冀中军区遵循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把各地区的游击队逐步地上升为各军分区的主力,把地区队变为野战团,把县游击队提升为地区队,把区游击队变为县游击队,一步一步往上提。把各军分区的主力部队集中起来进行政治整训和军事训练,进行干部轮训,开展大练兵运动,用毛主席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教育部队,统一作战指导思想,统一作战要求和战术动作。

  1945年春,毛主席发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冀中区党委、军区、行署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发起扩大解放区的战役。战役总方针是: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选择时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以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先由西而东,从白洋淀指向渤海边;尔后由南向北,席卷北平以南,天津以西,进而穿过永定河、子牙河,切断北宁线、津浦线,协同冀热辽、冀察部队夹击平津。从4月13日至7月18日,我军连续发起攻打任丘、河间、文安、新镇、安平饶阳、子牙河东和大清河北的5个战役。冀中根据地已扩展到北平、天津近郊和津浦路到渤海边的广大地区,12座县城,近900万人口。

  1945年6月30日,三小队(雁翎队)配合主力部队,包围新安城,经过两天激战解放新安县城。8月19日,三小队(雁翎队)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州城,宣告安新县、白洋淀地区全部解放。

  为使日军得不到喘息之机,冀中军区8月中旬又组织安(国)博(野)蠡(县)战役。部队刚刚展开,从延安电台的广播中传来苏联对日宣战和党中央、毛主席发布对日寇最后一战、实行全面反攻、收复全部失地之伟大号召的消息。全军上下,欢声雷动,斗志冲天。为了战争的彻底胜利,英雄的冀中人民将最优秀的儿女充实子弟兵,冀中平原到处是“胸戴大红花,光荣把军参”的动人情景。在很短时间内,冀中军区由9个主力团扩大到26个团,在大清河两岸万民欢呼声中,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天津、保定等地挺进。

  1945年秋,安新、白洋二县合为安新县,属冀中九专区。三小队(雁翎队)编入九分区38团,白洋淀县大队编入九分区27团,转入了新的战斗。

  1947年清风店战役前夕,朱总司令(前左一)在司令员(前左二,与朱总一样手持钢枪)陪同下视察白洋淀,高度评价雁翎队

  吕正操将军指出,“在中国领导下,广泛深入地发动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战的怒潮。八路军在敌后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更是一场战争的奇观,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真正的人民战争。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吕正操、程子华、杨成武在联名撰写的文章《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中写道:“冀中军民在8 年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充分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人民战争的伟大;最深刻地教育我们:只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就能够克服任何艰苦困难,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

  1955年,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晚年已年逾百岁的老将军深情地说:“我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假如没有冀中人民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我们这些人能不能剩下来就很难说了。如今我们胜利了,绝不能忘记曾经付出无比重大代价的人民!”

  1983年,吕正操将军从铁道兵政委岗位离职,退居二线。在同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他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88年老将军光荣离休。

  离开冀中已40多年,吕正操将军早就想回那里探望久别的、一同生活和战斗过的乡亲们,1985年6月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随行的除夫人刘沙外,还有史立德和冉淮舟等人。史立德是冀中人,抗战时曾任冀中区抗联主任,参与创建冀中平原根据地的工作。冉淮舟也是冀中人、作家,写过很多反映家乡冀中平原军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作品。吕正操将军对同行的人说:“此行不是一般的访问,也不是什么视察工作,而是探亲。”他们约法三章,坚持不许迎送,不准酒席招待。这次重返冀中探亲,历时8天,走了12个县,11个村镇。5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知道吕正操,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1938年,为开辟大清河北的工作,冀中党政军领导机关曾移驻任丘青塔镇。今日又走在青塔街上,一位当年的自卫队员,如今已近70岁的老汉,看到吕正操将军走路有力的步伐,喜兴地抢上前来,拍着肩膀亲热地说:“你还这么壮实呀!”一位当年的农会主任,紧紧地拉着他的手问:“骑大马不行了吧?”

  “要是没汽车,照样骑。”老将军笑了笑说,“我骑的那匹大洋马,还是在高阳于八缴获日本人的呢。”

  听说吕正操司令员特地从北京来看望,乡亲们都赶到街上来。老人们走在前面,都争着要跟他搭上两句,拉拉手。场面热烈、感人。老将军远远望见一位老奶奶抱着孙儿来了,便快步迎上前去,亲切地问道:“多大岁数了?是不是本村人?”“66岁咧,婆家是这村。”这位老人比画着答道。吕将军开玩笑说:“我在这里住的时候,你还是小媳妇呢。”这位当年的小媳妇听了,不禁爽朗地笑起来,指着他说:“我可知道你!”旁边的人都哈哈地笑开了。被这兄弟姐妹般的深情所感染,围上来的人慢慢地多。

  一行人又来到安平黄城。当年吕正操率领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来到这里,这一带村庄就成了冀中区抗日斗争的心脏。史立德对前来欢迎的乡亲们说:“吕司令员来看望大家,大家还记得吕司令员吗?”

  “记得,忒记得呗!”乡亲们异口同声地响亮答道。吕将军拉住一位老汉的手,问他多大岁数。“我比你小两岁。”老汉伸出两个指头比着,一字一顿地说,“你是老大哥,咱哥俩有年头不见了。”听了这句话,吕将军觉得有一股暖流涌过心头,眼睛也有一些湿润,说:“是啊,多年不见了。我一直惦记着你们,想回来看看。可是前些年那个样儿,怎么好回来呢。”

  在黄城,乡亲们围着吕正操,都想跟他说说那年那月的事情:“吕司令员,那时候你穿着大马靴,走在街上见谁都有话说。”“你们不来这儿,土匪们可凶了。”“都给收拾干净咧!”“日本鬼子也一样,长不了,到底还是赶跑了!”“村里差不多家家都有跟你出去当兵的。”“活着的,有不少在外头当了干部。”

  老将军仔细地听着,开心地笑了。从黄城过滹沱河就是羽林。冀中军区机关经常驻在这一带村庄。大家和乡亲们聚会在小学大院,亲热叙谈:“俺跟着你走的时候,才17。这些年,净想你。”“那时你好蹦蹦达达,俺们就爱看你打球。”“模样没怎么变,一看就认出来咧。”

  说话间,不断有妇女拿来自家的特产食品,炒花生,炒瓜子,新从树上摘下来的大杏儿,还有刚出锅的热山药。山药在地窖里贮存了半年多,吃起来格外香甜。大家边吃边说,气氛融洽极了。临走的时候,乡亲们还给他们往兜里塞,并且恋恋不舍地说:“也不多待两天,到各家坐坐,刚来就又走……”

  吕将军很感慨:“我们所到之处,人们感谢党,感谢八路军。我受到冀中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大家都把我看做自己家里的亲人。”他对身边的人说:“我们固然保护了人民,但更重要的是人民保护了我们。没有人民哪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人民,我们哪能有今天!”

  冀中最壮观的风景,要数平原碑林了。每个县都有烈士陵园,有的县还不止一处。平原上到处都有革命烈士的墓碑,墓碑上面铭刻着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他们每到一处,总是首先拜谒陵园。站在烈士陵园前,向英勇牺牲的战士们默哀致敬。缅怀先烈,思绪如潮。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冀中的子弟兵、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冬春的旷野里,在夏秋的青纱帐里,在村庄、树林里,在白洋淀上,他们浴血奋战,其中不少同志壮烈牺牲。正是因为他们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才打败敌人,夺得最后胜利。吕将军总是对人说:“冀中平原人多,干部多,牺牲也多。我是幸存者。不能把功劳算在个人的账上,不能老吹自己。”

  在任丘,牛氏三兄弟为党的事业英勇斗争,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人称“牛氏三杰”。为永远怀念他们,人们特地在陵园中建造了一个高大的碑亭。这碑亭分为三级,寓意三杰。吕将军健步登上亭楼,向三杰英灵表示崇高的敬意。像在其他陵园一样,他细细地默读碑文,说道:多好的革命传统教材,要永远保存,教育后人。

  一行人坐着汽车奔驰在冀中大地上。公路笔直平坦,百十里地,转眼之间就到了。吕将军无限感慨:“当年我们骑马走半天的路,现在用不了个把小时。”史立德说:“这也反映了冀中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他们每到一县,一定要问县委书记和县长是什么文化程度,当知道这些青年干部是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程度时,吕将军总是称赞他们,并且说:“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要靠科学,靠知识。”

  在蠡县辛兴镇,58岁的老支书阎建章,请大家参观村里新盖的教学楼,还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没文化,想叫后代有文化。”“做得好!”吕将军伸出大拇指,鼓励他说,“过去打仗也靠知识,现在搞四化,没有知识更不行。让后代掌握知识,这是真正的财富。”听说晋县周家庄教育办得好,一行人就专程去那里参观访问。乡党委书记雷金河十分热心教育,人称“老坚决”。老将军赞扬这位“老坚决”说:“周家庄做得好!”

  1995年9月3日,邮政发行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首日封,吕正操将军签名留念。下图为办公厅发出的实寄封(落款为将军手书的“吕正操同志处”。邮章日期1995年11月24日)(苏宝琛 刘鸿雁 供图)

  吕将军很关心冀中经济的腾飞,一再提醒人们,冀中的发展还不平衡,有些村户仍然贫困,发展生产有困难。但是,潜力很大。他充满了信心地说:“只要冀中人民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把战争年代那种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就一定能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潜力挖掘出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阻力,保证经济更加繁荣,进一步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9年10月13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员的风范,一直影响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也就读懂了人生。父亲对我影响至深,他的点滴言行造就了今天的我,我将永远怀念他。”吕彤羽会长在座谈会上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我出生在抗战时期,长在抗战环境下。我虽然没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作用,但在父亲的教导下,明白了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干工作的道理。父亲尊重儿女们的选择,只要求我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并反复强调他不会做任何人的保护伞。”

  长大后,吕彤羽选择了上军校。毕业时,父亲把他送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地空导弹部队锻炼,除了养猪、放鹅、站岗,他把其他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地空导弹知识。1966年,吕彤羽进入航天部二院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文革”期间,吕彤羽被下放到南京炮兵部队。在那里,他和同事们研制出炮兵测地计算机,这是国内最早的专用便携式数字计算机,还被送到北京军事博物馆展览。20世纪80年代,吕彤羽带领团队研制出新的制导雷达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完全替代了之前的电子管模拟计算机,这一个项目的出口创汇产生了巨大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生总有面临抉择的时候,当我对事业感到迷茫时,父亲的一句点拨令我醍醐灌顶。”吕彤羽讲述,“那时,我正在带领大家进行一项新设备的研制。一天,院领导找到担任副所长的我,询问我是否愿意调到其他单位当一把手。犹豫之际,我找到父亲,跟他商量是去是留。父亲听后,语重心长地说:‘当多大官不要紧,重要的是给人民办多少事儿!’一句话如拨云见日,我当下就决定婉拒组织上的推荐,继续静下心来完成手头的科研任务。这项研究课题,后来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们3位并肩作战的同事也成为国家级劳模。通过这次重大人生选择,我深刻体会到:给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比一些有名有利的东西更让人感到心里踏实。”

  “父亲的一生,与抗战紧密相连,他一直希望后人能多多了解抗战历史的本来面貌和真实场景。跟着时间推移,在世的抗战亲历者慢慢的变少。如何让后人记住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成了父亲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他说:‘我常常想起那些为保护我们而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乡亲们和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正是靠着这种情怀,父亲于1983年创办了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研究会,并担任首任会长。他想趁大部分将领和士兵都在世时,请他们把亲身经历的战争场面写下来。研究会成立不到10年,就收集整理装订出50册抗战史料。”

  “事实证明,父亲是颇有先见之明的。目前所有根据地中,冀中根据地的历史档案和战斗记载最为翔实。2008年我退休后,接任了研究会会长一职,曾沿父亲当年的足迹,走访了多处原冀中抗日战场。我现在能做的事情,主要是整理这50册珍贵史料,让更多人穿越时空走近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了解在冀中大地上曾经发生的军民一家共御外敌的感人故事。为了方便查询保存,我已经把这50册资料全部电子化。当年的老照片、抗战史料在手机上就能查看。”

  吕彤羽谈到,自己除了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外,还很注重体育运动,尽力保持身体健康。重视强身健体也是父亲对他的重要影响之一。“父亲说他一辈子做了三件事:打日本、修铁路和打网球。不少人说,打网球和前两件事相比太微不足道,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体育是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情况和总体素质的大事,不是小事!’父亲是中国网球协会终身主席,90岁还在打网球。2009年逝世时,他已近106岁,是寿命最长的开国上将。”

  “父亲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在世界上战无不胜!这成为我处理衰老问题的座右铭。我把自己老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成敌人对待,通过学习思考试着找出处理方法。如今我年逾八旬,依然觉得老年生活充满挑战和进步,而且也很有趣。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10年了,但他心中有民、踏实肯干、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教诲将持续影响我的一生。我希望自己也能如父亲那般,心中有民、老当益壮,并努力将父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传播开来。”

  冀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雁翎队的动人事迹,感动着很多战地记者和文学艺术家。这是一支星光璀璨的文艺大军,有周巍峙、孙犁、沙可夫、田间、康濯、杨沫、杨朔、沙飞、魏巍、萧也牧、萧军、周而复、秦兆阳、穆青、梁斌、徐光耀、蔡其矫、孔厥……他们深入血与火的硝烟,创作了大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艺作品,全方位展示了冀中抗战军民和白洋淀水上奇兵的光辉战绩,反映了他们不畏、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穆青于1943年、1990年、2001年三次来到白洋淀,其名篇《雁翎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中学课本选用,后又在《人民文学》转载。徐光耀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平原烈火》《四百生灵》,《小兵张嘎》被拍成电影,成为描写白洋淀战斗生活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

  以巨著《红旗谱》闻名于世的河北蠡县作家梁斌1925年参加革命,在抗战中和白洋淀“亲密接触”,曾随部队“三上太行山,五下白洋淀”,在战斗中与白洋淀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1942年,梁斌在《冀中文化》上发表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又将其编成剧本《千里堤》。梁斌将自己对白洋淀的深情倾注笔墨创作出《千年难忘的白洋淀》画作,被收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

  1945年的陕北黄土高原,忽有一股带着幽幽荷香的风吹到那里,主席读了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小说《荷花淀》后,用铅笔在报纸边白上写下:“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

  茅盾先生点评说:“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在孙晓玲看来,是至今为止对自己的父亲——《荷花淀》作者的作品“最具权威性的评价”。

  《荷花淀》发表后,人们明白了作者的情况:这是1944年夏接受上级命令奉调从冀中步行千里,奔赴革命圣地的一名原华北抗日联大教员,现为延安鲁艺第六期学员,名曰“孙犁”,正值而立之年。这位从冀中走来的年轻作者,从此蜚声文坛。兼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风格的《荷花淀》,迅速被重庆《新华日报》和解放区各报转载,新华书店和香港书店又分别收集了作者的其他作品,出版了《荷花淀》小说散文集。此后70余年间,以《荷花淀》命名的新书版本不断问世。这部作品的生命力如春苇夏荷,不仅是国内一些中青年作家学习研读的范本,而且很早就被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当代作家,获誉“荷花淀派”创始人

  在70岁所作《孙犁文集》自序中,作家袒露了自己的创作心声:“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

  《荷花淀》这部仅有5千多字的短篇小说,被读者赞为“真实得让人魂牵,细腻得让人陶醉,美丽得让人心碎,感动得让人落泪”。全篇作品情节淡化、人物虚化、景物诗化,构成一篇特殊文体的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温柔多情、坚贞勇敢的性格。战火硝烟中质朴无瑕的家国情怀,像淀中盛开的荷花般沁人心脾,震撼心灵,淡淡的字里行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对生活的挚爱及对邪恶势力不屈不挠的民族抗争精神。

  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即使在孙犁的耄耋之年,日本侵略者的践踏声犹存在耳;被敌人枪杀后,烈士的孤儿寡母的哭声让他记忆犹新。“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们的感情。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就会受到感动。”

  让我们随着这位文学大家生动传神的笔触,再次重温抗日烽火下茫茫白洋淀上雁翎队奋勇杀敌的传奇风采——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里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明白他们到了哪里?”“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快摇!”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棱棱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梆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硝烟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的纸盒装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来呀?”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得很!”

  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马凤祥为有幸半途参加“白洋淀红色研学之旅”见吕彤羽老师偶发《荷花满塘红梳妆》:

  又是一年如雪芦花漫天曼妙飞舞,又见堤岸千里晚霞如血艳烈醉人。茫茫苇荡依旧根根葱郁挺拔,那是一个个雁翎队员们坚强不屈的昂扬英姿;浩瀚淀面依旧阵阵银光粼粼,那是一只只雁翎杀敌飞舟激起的岁月波痕还在激情荡漾……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遥向着雁翎队的英雄先辈们致敬吧,如今又是芦苇丛密的时候了!

  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以白洋淀雁翎健儿为代表的冀中平原广大抗战军民奋起抵御外侮,为救国救民浴血杀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恢宏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不朽篇章。

  吕彤羽会长与安新县财政局副局长田战虹(上)、安新县党群服务中心主任王浩(下)亲切话别

  他们是民族的不屈脊梁,是捍卫和平正义的铁血将士、千古功臣。时光荏苒,世纪走过,而他们犹如巍峨耸立的灯塔,永远光芒四射,永远熠熠生辉,永远照亮人类文明巨轮破浪前行的历史航程!

  文/图:胡 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苏联飞鹰寻访团副团长。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外交官。2019年被授予人事部全国流动人才“优秀员”称号。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